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 > 基础理论 > 正文

发挥心理学实证研究在科技社团管理中的价值

发布时间: 2018-05-04 16:06

王思睿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层级是在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特征。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当缺乏控制感,或者控制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会去寻求一些外部资源来对抗所体验到的焦虑感。层级模式通过结构化——提供清晰性与秩序性——能够为人们带来心理上的益处,这些成果来自于对相关领域重要问题的实证研究。在我国,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是科技社团的基本成分,属于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其组织结构特征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些在科技社团管理方面的诸多议题在均是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实证研究的对象,此外实证研究也能够为科技社团的有效管理与长远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证据支持。因而,在思考和开展科技社团的发展与创新工作中,不应忽视心理学理论成果与实证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层级结构;补偿性控制理论;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of Psychology Provides the New Insights on the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WANG Si-rui FU Xiao-lan

Abstract: Hierarchies are a ubiquitous featur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human society. 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 proposes that people maintain perceptions of the world as orderly and structured by complementing beliefs in personal control with external sources of structure i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world. A burgeoning research literature has identified numerous examples of how people who lack personal control—and thus experience anxiety that the world is unstructured— compensate by affirming structure in other sourc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is one typ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which is also studied in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current paper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why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s benefit for management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Keywords: Hierarchy; 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 Empirical research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些变革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交织在一起,使人们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陷入两难境地。以往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的生活环境各种充斥着不可控制的因素时,这样的环境通常会引发人们心理上的焦虑感[1]。为了控制自身的焦虑感,降低认知负担,追求结构化(structuralization)是人们常用的手段之一,这种方式使人们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是有结构的、可控的。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消耗相对较少认知资源的策略,从而能够达到理解世界和周遭环境的目的。在结构化策略的运用方面,人们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结构需求(need for structure)就是反映这一差异的变量,它指的是个体对有结构的、简单的且清晰的模式的需求程度。于是,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有理论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人们失去控制感的时候,组织的层级结构通常就会成为组织成员的偏好选择。组织的层级化(hierarchy)作为对控制感的一种补偿,能够为组织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收益。科技社团是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虽然过去鲜有从心理学与组织行为视角对其管理、变革与创新进行探索的实证研究,但是其发展能够得益于来自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所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应更大地发挥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在科技社团组织结构建设领域的作用。本文以心理学中的组织结构理论与控制补偿性理论为例,浅析心理学实证研究对组织建设所产生的价值。

一、组织层级结构与补偿性控制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结构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划分、组合和协调的方式,它对于组织成员有着深刻的影响。层级结构是在社会组织与团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结构特征。层级结构指的是,两个或者更多个体之间,两个或更多团体之间的垂直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更高的层级水平拥有更高的权利和地位[2]。层级结构/模式具有功能上的优势,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层级结构能够满足组织成员的部分心理需求。组织行为学认为,结构化带有清晰性、秩序性、可预测性、非模糊性或非随机性的特征[3],也就是说,组织结构层级模式的本质特征能够提供清晰性与秩序性,从而满足人们的结构需求,继而为组织内的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收益,特别是在人们缺乏控制感并且需要外部结构的时候,层级模式的优势就体现得尤为明显。

上述理念的提出来源于补偿性控制理论(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控制感的缺乏会导致个体结构需求水平的增加。具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当个体控制外界事物的动机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通过寻求外部世界的结构,来给自己提供一种主观上的结构感与控制感,即通过结构需求补偿控制欲望[4]。目前,这一理论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有研究人员[5]探讨了美国9·11事件及经济不稳定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结果发现,这一时期人们控制感降低,但对层级制度的喜爱增加,而层级制度代表着更高水平的结构性和可预测性。

二、组织层级结构为个体带来心理收益的实证研究

当控制感缺失时,人们补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外部资源满足自身内部对结构化的需求,组织层级结构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这也为组织层级结构的持续存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以往研究已经证实了层级结构在组织与团体层面所带来的价值[6],近期有相关证据也证明了,对结构的需求和人们追求层级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相关[7],这些为探索层级结构和人们对控制感的内部心理需求之间关系提供了证据[5],说明层级结构能够对组织内成员在心理层面所产生价值。

根据补偿性控制理论,组织的层级结构能够为组织成员提供这样一种心理感受:世界的运作模式是秩序性的,非随机化的;当组织成员的控制感受到威胁,或者当他们丧失心理上的控制感时,感知到所属组织的层级结构能够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达成目标的信心[8]。研究证明[5],由于层级能够给组织成员更明确的结构感,因此在层级化组织内工作的个体更有可能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例如,相信自己在达成个人工作目标方面的有效性程度)和职业确定感(例如,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信心,以及对自己在组织中位置的信心),这种效果在结构清晰、工作流程明确的层级化组织中更加明显。

出于对平等性的追求,人们在理想状态下希望选择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但是,当组织内成员的个人控制感被削弱的时候,组织成员对层级结构的偏好会更加强烈,也更有可能去选择支持层级模式的组织结构。因为根据补偿性控制理论,层级结构能够组织成员带来结构感,从而补偿人们控制感的缺失。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5]通过向参与者提供阅读材料从而操纵人们控制感被削弱的程度。参与者会阅读到以下三类文章中的一种:第一种,经济大环境已经失控(这是一种特殊领域内的控制感威胁);第二种,整个世界已经按照随机的方式运转了(这是一种更加普遍意义上的控制感威胁);第三种,文章内容并不会削弱人们的控制感。第三种条件作为前两种实验条件的基线。在第一种条件下,参与者阅读到的内容是,“题目:经济领域的控制感威胁。今时今日的经济环境似乎极为不稳定的。甚至是分析家也承认,他们很难预测哪些企业或组织能够运转良好,哪些企业或组织无法运转更良好。《财富》杂志最近的标题文章是,经济前景堪忧。《华尔街日报》也使用了类似的标题——当前经济的前行之路布满荆棘。在这样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我们觉得了解工作场所中组织的偏好是相当重要的。”在第二种条件下,参与者阅读到的内容是,“题目:所有事情都是尽在掌控的吗?哈佛大学的会议给出了答案,世界的确是一个到处充斥着随机的地方,这是牛津大学统计系教授某某在会上的发言。今年1月在哈佛大学召开的这次会议名为,了解这个世界。会议旨在尝试探索这个世界中事件的因果关系。哈佛大学教授某某是会议主要成员之一,他认为,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事件是以一种飘忽不定且不可预测的方式运转的。”

在阅读文章之后,研究人员[9]使用问卷测量了参与者在工作环境下对层级化组织结构的偏好程度。这份问卷包括6道题目,它们分别是,“在商业/职业领域,一个人能够做出最终决策是相当重要的”;“当一小部分人能够影响事情的成败时,组织的运转是最有效的”;“无论在任何商业/职业领域,某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拥有的权力更大,这是正常的”;“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一个能够领导所有人的领袖”;“为了能够做成事,有时候,有必要让一部分人管理另一部分人”;“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组织的运作方式,那么该组织就是最有效的”。参与者对上述问题做出1-7分的评价(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研究结果发现,在职业环境中,当组织内成员的控制感受到了威胁时,他们补偿的手段就是对组织层级结构更加明显和强烈的偏好。

除此之外,以往研究也探索了组织成员的个人结构需求(Personal Need for Structure,简称PNS)[10]与对层级结构的偏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一般情况下,那些长期追求组织高结构化的成员,即高PNS个体,他们比低PNS个体更加偏好层级结构。而当人们的控制感受到了威胁或者被削弱的时候,无论是高PNS个体还是低PNS个体都会表现出对组织层级结构的偏好[5]。这些实证研究均为组织结构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验证据。

三、加强科技社团发展领域中的心理学实证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由学有专长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学共同体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力量。科技社团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载体之一,具有学科齐全、专业精深、社会公信力强、代表性广泛等优势,完全可以成为“引领社会思潮、服务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无论是各类大学、研究机构,还是各种科学群体、科技社团,这些都属于社会组织,都是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结构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划分、组合和协调的方式,除了个体和群体因素之外,成员所属的组织结构关系深刻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组织的效能与长远发展。鉴于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科技社团组织结构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心理学实证研究指导技社团组织结构建设,对于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由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直接针对科技类社会组织管理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对科技社团中最核心要素——人——的研究与科技社团发展的研究分别按照各自的逻辑展开,鲜有“交集”。特别是从心理学视角对诸如科技社团等科技类社会组织管理的研究更加少之又少。本文以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结构为切入点,介绍了补偿性控制理论及其在组织中所发挥作用的实证研究相关进展。从一个崭新的心理学视角看待科技社团发展领域中的组织建设问题,为科技社团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要做好科技社团的管理工作,要使科技社团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应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用最有效的方法,极大地调动组织中成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成员绩效与组织效能。在这些方面,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能够提供很好地科学的理论支撑,大有作为,而前提是相关领域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就当前的研究而言,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许多研究大都是描述性的定性分析方法和比较静态的分析,研究方法过于简便、单一且偏向于静态,难以准确描述科技社团管理过程的基本特征,更难以揭示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机制和变化规律。

就研究广度与深度而言,当前研究的问题还有待拓展与深化:第一,目前关于科技团体中的管理者,成员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仍未展开,仅有的部分研究仅停留在较宏观的层面,对科技社团的行为逻辑、层级结构、管理模式以及决策模式的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第二,对科学研究者与组织管理者的交互作用的机理,如何处理科学专家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第三,当前的许多科技社团面临着转型与改革,转型期问题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对科技社团的管理者和管理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发展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扔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Laurin, K., Kay, A. C., & Moscovitch, D. A. (2008). On the belief in god: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al substrates of compensatory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1559–1562.

[2] Magee, J. C., & Galinsky, A. D. (2008). Social hierarchy: The selfreinforcing nature of power and status.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 351–398.  

[3] Kay, A. C., Laurin, K., Fitzsimons, G. M., & Landau, M. J. (2013). A functional basis for structure-seeking: Exposure to structure promote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motivated 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4] Kraus MW, Piff PK, Mendoza-Denton R, et al.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2, 119(3): 546-572.

[5] Friesen JP, Kay AC, Eibach RP, et al. Seeking structure in social organization: Compensatory control and the psychological advantage of hierarc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4, 106(4): 590-609.

[6] Ronay, R., Greenaway, K., Anicich, E. M., & Galinsky, A. D. (2012). The path to glory is paved with hierarchy: When hierarchical differentiation increases group effective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669–677.

[7] Van Hiel, A., Pandelaere, M., & Duriez, B. (2004). The impact of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ervative beliefs and racism: Differential mediation by authoritarian submission and authoritarian domin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 824–837.

[8] Laurin, K., Fitzsimons, G. M., & Kay, A. C. (2011). Social disadvantage and the self-regulatory function of justice belief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149–171.

[9] Pratto, F., Sidanius, J., Stallworth, L. M., & Malle, B. F. (1994).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 personality variable predict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741–763.

[10] Neuberg, S. L., & Newsom, J. T. (1993). Personal need for structu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sire for simple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113–131.

 

作者简介:王思睿,六级职员,博士,通信地址:北京朝阳区林萃路16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wangsr@psych.ac.cn。

通讯作者:傅小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通信地址:北京朝阳区林萃路16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fuxl@psych.ac.cn。


发挥心理学实证研究在科技社团管理中的价值


王思睿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层级是在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特征。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当缺乏控制感,或者控制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会去寻求一些外部资源来对抗所体验到的焦虑感。层级模式通过结构化——提供清晰性与秩序性——能够为人们带来心理上的益处,这些成果来自于对相关领域重要问题的实证研究。在我国,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是科技社团的基本成分,属于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其组织结构特征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些在科技社团管理方面的诸多议题在均是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实证研究的对象,此外实证研究也能够为科技社团的有效管理与长远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证据支持。因而,在思考和开展科技社团的发展与创新工作中,不应忽视心理学理论成果与实证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层级结构;补偿性控制理论;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of Psychology Provides the New Insights on the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WANG Si-rui FU Xiao-lan

Abstract: Hierarchies are a ubiquitous featur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human society. 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 proposes that people maintain perceptions of the world as orderly and structured by complementing beliefs in personal control with external sources of structure i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world. A burgeoning research literature has identified numerous examples of how people who lack personal control—and thus experience anxiety that the world is unstructured— compensate by affirming structure in other sourc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is one typ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which is also studied in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current paper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why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s benefit for management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Keywords: Hierarchy; 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 Empirical research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些变革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交织在一起,使人们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陷入两难境地。以往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的生活环境各种充斥着不可控制的因素时,这样的环境通常会引发人们心理上的焦虑感[1]。为了控制自身的焦虑感,降低认知负担,追求结构化(structuralization)是人们常用的手段之一,这种方式使人们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是有结构的、可控的。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消耗相对较少认知资源的策略,从而能够达到理解世界和周遭环境的目的。在结构化策略的运用方面,人们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结构需求(need for structure)就是反映这一差异的变量,它指的是个体对有结构的、简单的且清晰的模式的需求程度。于是,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有理论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人们失去控制感的时候,组织的层级结构通常就会成为组织成员的偏好选择。组织的层级化(hierarchy)作为对控制感的一种补偿,能够为组织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收益。科技社团是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虽然过去鲜有从心理学与组织行为视角对其管理、变革与创新进行探索的实证研究,但是其发展能够得益于来自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所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应更大地发挥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在科技社团组织结构建设领域的作用。本文以心理学中的组织结构理论与控制补偿性理论为例,浅析心理学实证研究对组织建设所产生的价值。

一、组织层级结构与补偿性控制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结构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划分、组合和协调的方式,它对于组织成员有着深刻的影响。层级结构是在社会组织与团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结构特征。层级结构指的是,两个或者更多个体之间,两个或更多团体之间的垂直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更高的层级水平拥有更高的权利和地位[2]。层级结构/模式具有功能上的优势,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层级结构能够满足组织成员的部分心理需求。组织行为学认为,结构化带有清晰性、秩序性、可预测性、非模糊性或非随机性的特征[3],也就是说,组织结构层级模式的本质特征能够提供清晰性与秩序性,从而满足人们的结构需求,继而为组织内的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收益,特别是在人们缺乏控制感并且需要外部结构的时候,层级模式的优势就体现得尤为明显。

上述理念的提出来源于补偿性控制理论(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控制感的缺乏会导致个体结构需求水平的增加。具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当个体控制外界事物的动机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通过寻求外部世界的结构,来给自己提供一种主观上的结构感与控制感,即通过结构需求补偿控制欲望[4]。目前,这一理论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有研究人员[5]探讨了美国9·11事件及经济不稳定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结果发现,这一时期人们控制感降低,但对层级制度的喜爱增加,而层级制度代表着更高水平的结构性和可预测性。

二、组织层级结构为个体带来心理收益的实证研究

当控制感缺失时,人们补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外部资源满足自身内部对结构化的需求,组织层级结构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这也为组织层级结构的持续存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以往研究已经证实了层级结构在组织与团体层面所带来的价值[6],近期有相关证据也证明了,对结构的需求和人们追求层级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相关[7],这些为探索层级结构和人们对控制感的内部心理需求之间关系提供了证据[5],说明层级结构能够对组织内成员在心理层面所产生价值。

根据补偿性控制理论,组织的层级结构能够为组织成员提供这样一种心理感受:世界的运作模式是秩序性的,非随机化的;当组织成员的控制感受到威胁,或者当他们丧失心理上的控制感时,感知到所属组织的层级结构能够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达成目标的信心[8]。研究证明[5],由于层级能够给组织成员更明确的结构感,因此在层级化组织内工作的个体更有可能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例如,相信自己在达成个人工作目标方面的有效性程度)和职业确定感(例如,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信心,以及对自己在组织中位置的信心),这种效果在结构清晰、工作流程明确的层级化组织中更加明显。

出于对平等性的追求,人们在理想状态下希望选择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但是,当组织内成员的个人控制感被削弱的时候,组织成员对层级结构的偏好会更加强烈,也更有可能去选择支持层级模式的组织结构。因为根据补偿性控制理论,层级结构能够组织成员带来结构感,从而补偿人们控制感的缺失。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5]通过向参与者提供阅读材料从而操纵人们控制感被削弱的程度。参与者会阅读到以下三类文章中的一种:第一种,经济大环境已经失控(这是一种特殊领域内的控制感威胁);第二种,整个世界已经按照随机的方式运转了(这是一种更加普遍意义上的控制感威胁);第三种,文章内容并不会削弱人们的控制感。第三种条件作为前两种实验条件的基线。在第一种条件下,参与者阅读到的内容是,“题目:经济领域的控制感威胁。今时今日的经济环境似乎极为不稳定的。甚至是分析家也承认,他们很难预测哪些企业或组织能够运转良好,哪些企业或组织无法运转更良好。《财富》杂志最近的标题文章是,经济前景堪忧。《华尔街日报》也使用了类似的标题——当前经济的前行之路布满荆棘。在这样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我们觉得了解工作场所中组织的偏好是相当重要的。”在第二种条件下,参与者阅读到的内容是,“题目:所有事情都是尽在掌控的吗?哈佛大学的会议给出了答案,世界的确是一个到处充斥着随机的地方,这是牛津大学统计系教授某某在会上的发言。今年1月在哈佛大学召开的这次会议名为,了解这个世界。会议旨在尝试探索这个世界中事件的因果关系。哈佛大学教授某某是会议主要成员之一,他认为,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事件是以一种飘忽不定且不可预测的方式运转的。”

在阅读文章之后,研究人员[9]使用问卷测量了参与者在工作环境下对层级化组织结构的偏好程度。这份问卷包括6道题目,它们分别是,“在商业/职业领域,一个人能够做出最终决策是相当重要的”;“当一小部分人能够影响事情的成败时,组织的运转是最有效的”;“无论在任何商业/职业领域,某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拥有的权力更大,这是正常的”;“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一个能够领导所有人的领袖”;“为了能够做成事,有时候,有必要让一部分人管理另一部分人”;“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组织的运作方式,那么该组织就是最有效的”。参与者对上述问题做出1-7分的评价(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研究结果发现,在职业环境中,当组织内成员的控制感受到了威胁时,他们补偿的手段就是对组织层级结构更加明显和强烈的偏好。

除此之外,以往研究也探索了组织成员的个人结构需求(Personal Need for Structure,简称PNS)[10]与对层级结构的偏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一般情况下,那些长期追求组织高结构化的成员,即高PNS个体,他们比低PNS个体更加偏好层级结构。而当人们的控制感受到了威胁或者被削弱的时候,无论是高PNS个体还是低PNS个体都会表现出对组织层级结构的偏好[5]。这些实证研究均为组织结构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验证据。

三、加强科技社团发展领域中的心理学实证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由学有专长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学共同体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力量。科技社团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载体之一,具有学科齐全、专业精深、社会公信力强、代表性广泛等优势,完全可以成为“引领社会思潮、服务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无论是各类大学、研究机构,还是各种科学群体、科技社团,这些都属于社会组织,都是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结构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划分、组合和协调的方式,除了个体和群体因素之外,成员所属的组织结构关系深刻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组织的效能与长远发展。鉴于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科技社团组织结构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心理学实证研究指导技社团组织结构建设,对于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由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直接针对科技类社会组织管理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对科技社团中最核心要素——人——的研究与科技社团发展的研究分别按照各自的逻辑展开,鲜有“交集”。特别是从心理学视角对诸如科技社团等科技类社会组织管理的研究更加少之又少。本文以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结构为切入点,介绍了补偿性控制理论及其在组织中所发挥作用的实证研究相关进展。从一个崭新的心理学视角看待科技社团发展领域中的组织建设问题,为科技社团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要做好科技社团的管理工作,要使科技社团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应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用最有效的方法,极大地调动组织中成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成员绩效与组织效能。在这些方面,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能够提供很好地科学的理论支撑,大有作为,而前提是相关领域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就当前的研究而言,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许多研究大都是描述性的定性分析方法和比较静态的分析,研究方法过于简便、单一且偏向于静态,难以准确描述科技社团管理过程的基本特征,更难以揭示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机制和变化规律。

就研究广度与深度而言,当前研究的问题还有待拓展与深化:第一,目前关于科技团体中的管理者,成员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仍未展开,仅有的部分研究仅停留在较宏观的层面,对科技社团的行为逻辑、层级结构、管理模式以及决策模式的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第二,对科学研究者与组织管理者的交互作用的机理,如何处理科学专家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第三,当前的许多科技社团面临着转型与改革,转型期问题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对科技社团的管理者和管理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发展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扔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Laurin, K., Kay, A. C., & Moscovitch, D. A. (2008). On the belief in god: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al substrates of compensatory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1559–1562.

[2] Magee, J. C., & Galinsky, A. D. (2008). Social hierarchy: The selfreinforcing nature of power and status.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 351–398.  

[3] Kay, A. C., Laurin, K., Fitzsimons, G. M., & Landau, M. J. (2013). A functional basis for structure-seeking: Exposure to structure promote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motivated 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4] Kraus MW, Piff PK, Mendoza-Denton R, et al.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2, 119(3): 546-572.

[5] Friesen JP, Kay AC, Eibach RP, et al. Seeking structure in social organization: Compensatory control and the psychological advantage of hierarc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4, 106(4): 590-609.

[6] Ronay, R., Greenaway, K., Anicich, E. M., & Galinsky, A. D. (2012). The path to glory is paved with hierarchy: When hierarchical differentiation increases group effective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669–677.

[7] Van Hiel, A., Pandelaere, M., & Duriez, B. (2004). The impact of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ervative beliefs and racism: Differential mediation by authoritarian submission and authoritarian domin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 824–837.

[8] Laurin, K., Fitzsimons, G. M., & Kay, A. C. (2011). Social disadvantage and the self-regulatory function of justice belief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149–171.

[9] Pratto, F., Sidanius, J., Stallworth, L. M., & Malle, B. F. (1994).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 personality variable predict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741–763.

[10] Neuberg, S. L., & Newsom, J. T. (1993). Personal need for structu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sire for simple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113–131.

 

作者简介:王思睿,六级职员,博士,通信地址:北京朝阳区林萃路16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wangsr@psych.ac.cn。

通讯作者:傅小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通信地址:北京朝阳区林萃路16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fuxl@psych.ac.cn。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发挥心理学实证研究在科技社团管理中的价值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18-05-04 16:06

王思睿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层级是在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特征。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当缺乏控制感,或者控制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会去寻求一些外部资源来对抗所体验到的焦虑感。层级模式通过结构化——提供清晰性与秩序性——能够为人们带来心理上的益处,这些成果来自于对相关领域重要问题的实证研究。在我国,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是科技社团的基本成分,属于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其组织结构特征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些在科技社团管理方面的诸多议题在均是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实证研究的对象,此外实证研究也能够为科技社团的有效管理与长远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证据支持。因而,在思考和开展科技社团的发展与创新工作中,不应忽视心理学理论成果与实证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层级结构;补偿性控制理论;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of Psychology Provides the New Insights on the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WANG Si-rui FU Xiao-lan

Abstract: Hierarchies are a ubiquitous featur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human society. 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 proposes that people maintain perceptions of the world as orderly and structured by complementing beliefs in personal control with external sources of structure i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world. A burgeoning research literature has identified numerous examples of how people who lack personal control—and thus experience anxiety that the world is unstructured— compensate by affirming structure in other sourc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is one typ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which is also studied in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current paper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why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s benefit for management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Keywords: Hierarchy; 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 Empirical research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些变革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交织在一起,使人们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陷入两难境地。以往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的生活环境各种充斥着不可控制的因素时,这样的环境通常会引发人们心理上的焦虑感[1]。为了控制自身的焦虑感,降低认知负担,追求结构化(structuralization)是人们常用的手段之一,这种方式使人们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是有结构的、可控的。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消耗相对较少认知资源的策略,从而能够达到理解世界和周遭环境的目的。在结构化策略的运用方面,人们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结构需求(need for structure)就是反映这一差异的变量,它指的是个体对有结构的、简单的且清晰的模式的需求程度。于是,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有理论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人们失去控制感的时候,组织的层级结构通常就会成为组织成员的偏好选择。组织的层级化(hierarchy)作为对控制感的一种补偿,能够为组织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收益。科技社团是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虽然过去鲜有从心理学与组织行为视角对其管理、变革与创新进行探索的实证研究,但是其发展能够得益于来自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所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应更大地发挥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在科技社团组织结构建设领域的作用。本文以心理学中的组织结构理论与控制补偿性理论为例,浅析心理学实证研究对组织建设所产生的价值。

一、组织层级结构与补偿性控制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结构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划分、组合和协调的方式,它对于组织成员有着深刻的影响。层级结构是在社会组织与团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结构特征。层级结构指的是,两个或者更多个体之间,两个或更多团体之间的垂直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更高的层级水平拥有更高的权利和地位[2]。层级结构/模式具有功能上的优势,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层级结构能够满足组织成员的部分心理需求。组织行为学认为,结构化带有清晰性、秩序性、可预测性、非模糊性或非随机性的特征[3],也就是说,组织结构层级模式的本质特征能够提供清晰性与秩序性,从而满足人们的结构需求,继而为组织内的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收益,特别是在人们缺乏控制感并且需要外部结构的时候,层级模式的优势就体现得尤为明显。

上述理念的提出来源于补偿性控制理论(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控制感的缺乏会导致个体结构需求水平的增加。具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当个体控制外界事物的动机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通过寻求外部世界的结构,来给自己提供一种主观上的结构感与控制感,即通过结构需求补偿控制欲望[4]。目前,这一理论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有研究人员[5]探讨了美国9·11事件及经济不稳定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结果发现,这一时期人们控制感降低,但对层级制度的喜爱增加,而层级制度代表着更高水平的结构性和可预测性。

二、组织层级结构为个体带来心理收益的实证研究

当控制感缺失时,人们补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外部资源满足自身内部对结构化的需求,组织层级结构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这也为组织层级结构的持续存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以往研究已经证实了层级结构在组织与团体层面所带来的价值[6],近期有相关证据也证明了,对结构的需求和人们追求层级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相关[7],这些为探索层级结构和人们对控制感的内部心理需求之间关系提供了证据[5],说明层级结构能够对组织内成员在心理层面所产生价值。

根据补偿性控制理论,组织的层级结构能够为组织成员提供这样一种心理感受:世界的运作模式是秩序性的,非随机化的;当组织成员的控制感受到威胁,或者当他们丧失心理上的控制感时,感知到所属组织的层级结构能够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达成目标的信心[8]。研究证明[5],由于层级能够给组织成员更明确的结构感,因此在层级化组织内工作的个体更有可能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例如,相信自己在达成个人工作目标方面的有效性程度)和职业确定感(例如,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信心,以及对自己在组织中位置的信心),这种效果在结构清晰、工作流程明确的层级化组织中更加明显。

出于对平等性的追求,人们在理想状态下希望选择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但是,当组织内成员的个人控制感被削弱的时候,组织成员对层级结构的偏好会更加强烈,也更有可能去选择支持层级模式的组织结构。因为根据补偿性控制理论,层级结构能够组织成员带来结构感,从而补偿人们控制感的缺失。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5]通过向参与者提供阅读材料从而操纵人们控制感被削弱的程度。参与者会阅读到以下三类文章中的一种:第一种,经济大环境已经失控(这是一种特殊领域内的控制感威胁);第二种,整个世界已经按照随机的方式运转了(这是一种更加普遍意义上的控制感威胁);第三种,文章内容并不会削弱人们的控制感。第三种条件作为前两种实验条件的基线。在第一种条件下,参与者阅读到的内容是,“题目:经济领域的控制感威胁。今时今日的经济环境似乎极为不稳定的。甚至是分析家也承认,他们很难预测哪些企业或组织能够运转良好,哪些企业或组织无法运转更良好。《财富》杂志最近的标题文章是,经济前景堪忧。《华尔街日报》也使用了类似的标题——当前经济的前行之路布满荆棘。在这样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我们觉得了解工作场所中组织的偏好是相当重要的。”在第二种条件下,参与者阅读到的内容是,“题目:所有事情都是尽在掌控的吗?哈佛大学的会议给出了答案,世界的确是一个到处充斥着随机的地方,这是牛津大学统计系教授某某在会上的发言。今年1月在哈佛大学召开的这次会议名为,了解这个世界。会议旨在尝试探索这个世界中事件的因果关系。哈佛大学教授某某是会议主要成员之一,他认为,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事件是以一种飘忽不定且不可预测的方式运转的。”

在阅读文章之后,研究人员[9]使用问卷测量了参与者在工作环境下对层级化组织结构的偏好程度。这份问卷包括6道题目,它们分别是,“在商业/职业领域,一个人能够做出最终决策是相当重要的”;“当一小部分人能够影响事情的成败时,组织的运转是最有效的”;“无论在任何商业/职业领域,某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拥有的权力更大,这是正常的”;“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一个能够领导所有人的领袖”;“为了能够做成事,有时候,有必要让一部分人管理另一部分人”;“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组织的运作方式,那么该组织就是最有效的”。参与者对上述问题做出1-7分的评价(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研究结果发现,在职业环境中,当组织内成员的控制感受到了威胁时,他们补偿的手段就是对组织层级结构更加明显和强烈的偏好。

除此之外,以往研究也探索了组织成员的个人结构需求(Personal Need for Structure,简称PNS)[10]与对层级结构的偏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一般情况下,那些长期追求组织高结构化的成员,即高PNS个体,他们比低PNS个体更加偏好层级结构。而当人们的控制感受到了威胁或者被削弱的时候,无论是高PNS个体还是低PNS个体都会表现出对组织层级结构的偏好[5]。这些实证研究均为组织结构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验证据。

三、加强科技社团发展领域中的心理学实证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由学有专长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学共同体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力量。科技社团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载体之一,具有学科齐全、专业精深、社会公信力强、代表性广泛等优势,完全可以成为“引领社会思潮、服务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无论是各类大学、研究机构,还是各种科学群体、科技社团,这些都属于社会组织,都是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结构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划分、组合和协调的方式,除了个体和群体因素之外,成员所属的组织结构关系深刻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组织的效能与长远发展。鉴于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科技社团组织结构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心理学实证研究指导技社团组织结构建设,对于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由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直接针对科技类社会组织管理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对科技社团中最核心要素——人——的研究与科技社团发展的研究分别按照各自的逻辑展开,鲜有“交集”。特别是从心理学视角对诸如科技社团等科技类社会组织管理的研究更加少之又少。本文以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结构为切入点,介绍了补偿性控制理论及其在组织中所发挥作用的实证研究相关进展。从一个崭新的心理学视角看待科技社团发展领域中的组织建设问题,为科技社团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要做好科技社团的管理工作,要使科技社团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应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用最有效的方法,极大地调动组织中成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成员绩效与组织效能。在这些方面,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能够提供很好地科学的理论支撑,大有作为,而前提是相关领域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就当前的研究而言,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许多研究大都是描述性的定性分析方法和比较静态的分析,研究方法过于简便、单一且偏向于静态,难以准确描述科技社团管理过程的基本特征,更难以揭示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机制和变化规律。

就研究广度与深度而言,当前研究的问题还有待拓展与深化:第一,目前关于科技团体中的管理者,成员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仍未展开,仅有的部分研究仅停留在较宏观的层面,对科技社团的行为逻辑、层级结构、管理模式以及决策模式的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第二,对科学研究者与组织管理者的交互作用的机理,如何处理科学专家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第三,当前的许多科技社团面临着转型与改革,转型期问题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对科技社团的管理者和管理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发展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扔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Laurin, K., Kay, A. C., & Moscovitch, D. A. (2008). On the belief in god: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al substrates of compensatory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1559–1562.

[2] Magee, J. C., & Galinsky, A. D. (2008). Social hierarchy: The selfreinforcing nature of power and status.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 351–398.  

[3] Kay, A. C., Laurin, K., Fitzsimons, G. M., & Landau, M. J. (2013). A functional basis for structure-seeking: Exposure to structure promote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motivated 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4] Kraus MW, Piff PK, Mendoza-Denton R, et al.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2, 119(3): 546-572.

[5] Friesen JP, Kay AC, Eibach RP, et al. Seeking structure in social organization: Compensatory control and the psychological advantage of hierarc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4, 106(4): 590-609.

[6] Ronay, R., Greenaway, K., Anicich, E. M., & Galinsky, A. D. (2012). The path to glory is paved with hierarchy: When hierarchical differentiation increases group effective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669–677.

[7] Van Hiel, A., Pandelaere, M., & Duriez, B. (2004). The impact of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ervative beliefs and racism: Differential mediation by authoritarian submission and authoritarian domin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 824–837.

[8] Laurin, K., Fitzsimons, G. M., & Kay, A. C. (2011). Social disadvantage and the self-regulatory function of justice belief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149–171.

[9] Pratto, F., Sidanius, J., Stallworth, L. M., & Malle, B. F. (1994).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 personality variable predict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741–763.

[10] Neuberg, S. L., & Newsom, J. T. (1993). Personal need for structu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sire for simple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113–131.

 

作者简介:王思睿,六级职员,博士,通信地址:北京朝阳区林萃路16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wangsr@psych.ac.cn。

通讯作者:傅小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通信地址:北京朝阳区林萃路16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fuxl@psych.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