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22日,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创新联盟202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创新联盟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承办,来自全国40余所涉农高校的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植物保护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主任和课程责任教授等110余位专家参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在题为“关于高质量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中强调,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精细化管理与防控正逐步成为发展趋势,未来20年内,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合理利用监测预警、人工智能以及基因调控等先进手段,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及低风险化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作题为“小麦条锈病与粮食安全”的报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彩万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黄丽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琦和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徐秉良等19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植物保护专业学科文化、教师队伍、科教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等内容为主题分别作报告。专家指出,植物保护是实践性强的农科专业,在专业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并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基地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供稿
7月20—22日,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创新联盟202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创新联盟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承办,来自全国40余所涉农高校的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植物保护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主任和课程责任教授等110余位专家参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在题为“关于高质量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中强调,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精细化管理与防控正逐步成为发展趋势,未来20年内,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合理利用监测预警、人工智能以及基因调控等先进手段,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及低风险化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作题为“小麦条锈病与粮食安全”的报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彩万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黄丽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琦和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徐秉良等19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植物保护专业学科文化、教师队伍、科教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等内容为主题分别作报告。专家指出,植物保护是实践性强的农科专业,在专业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并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基地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