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技术已渗透各行各业,并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源泉实现结构调整和优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深度融合、共荣共促才能摆脱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积极响应“科创中国”工作要求,构建“3+1”模式助力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案例内容】
一、案例背景
为响应“科创中国”活动号召,扎实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学会(以下简称“学会”)通过成立专业科技服务团、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举办人工智能领域各类竞赛等,助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 +”“机器人 +”,积极推动广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实践、提高团队协作水平、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具体地,学会构建了“3+1”的全面助力模式,即 3 个平台(竞赛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科创平台)和 1 个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如图 1 所示。
“北京森汉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循序渐进式地合作,就是上述“3+1”模式的典型案例。自 2019 年开始,双方展开一系列合作,合作初期主要是“购买产品 + 提供技术支持”的形式,后期发展成“资源共享、项目共申、技术共研、成果共享”深度合作的方式。合作的内容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在不断延伸,合作的双方均从中获益。
二、“3+1”助力模式
2020 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政策出台之后,人工智能学会为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机制”、落实“3+1”产学研助力模式,构建了如图 2 所示的共享共建实体运行机制。其中,共建的平台指竞赛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科创平台。
(一)竞赛平台
竞赛平台也可以看作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初识地”。森汉公司与联大师生就是相识于“第二十一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彼时学生的机器人创意舞蹈作品和家庭服务机器人作品均吸引了公司创意总监。自 2019 年开始,双方就开展了不同层面、循序渐进的合作,最终形成了如图 3 所示的竞赛合作机制。竞赛平台共建过程中,学会为合作双方提供了各自展示技术的平台,高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企业部分内部问题得到解决、改善了经济效益。学生在备赛训练、团队合作、梯队建设等过程中,锻炼了做事的专注度、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良好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对新知识新能力的求知态度和学习能力。这些品质均与企业用人的要求相吻合,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二)创新实践平台
在人工智能学会的引领和支持下,森汉公司与联大应用科技学院电子系开展了“跨界一体式”深度合作,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高校育人模式为参考的创新实践平台。利用实践平台提供的线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线下企业与学校的实训装置资源,以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为学习主导,学生或员工为学习主体,将在线学习与现场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实施过程如图 4 所示。
(三)科创平台
前两个平台的搭建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基础应用问题与高校学生基本能力培养问题,科创平台的共建是校企双方在技术层面更纵深地合作,旨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水平。2021 年 8 月,在人工智能学会专家的牵线与见证下,双方构建了科创平台, 参与者主要包括企业高级工程师、高校骨干教师、研究生以及智能学会机器人专家,如图 5 所示。平台汇聚前沿技术和产业资源,联合政校企,搭建开源、开放、互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深度聚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和人工智能生态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范式变革、赋能场景应用。在人工智能基础和编程知识的支持下,鼓励学生研发基于国产人工智能软硬件体系的人工智能算子库和应用场景模型,架构支持跨学校、跨学科的人工智能科教创新社区,开源开放案例、算法、模型、数据和应用场景等。
(四)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森汉公司作为国内首个机器人消费品牌,能够突破困境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以及机器人相关配套设备的领头羊,且近年来一直处于盈利的状态,主要归功于企业重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首要战略、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企业在明确其建设的共有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从立足区域创新发展、健全运行机制、转换治理范式、建立服务供给模式及搭建共享网络等制度举措上系统推进。作为与高校合作密切的企业,森汉除了依靠自己员工潜心研究算法、硬件技术之外,还需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输入,另外也会挖掘有潜力的在校大学生,鼓励其进行知识和技术应用创新。企业自主核心技术的产生和扩散主要采用如图 6 所示的路径。
【案例成效】
自 2019 年森汉公司与应用科技学院电子系、智能技术应用研究所合作以来,各平台直接参与培养的学生共计 930 人以上,其中 600 余人已顺利毕业,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100 余人从事首都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工作,目前各单位反馈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同时,合作共建平台已经产生明显的辐射作用,带动学院其他系部共计 2000 余名师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实践水平明显提高,科研成果明显增加。
采用类似方式,森汉公司还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各大高校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合作,包括产品应用与反馈、合作竞赛、构建实践平台等,架构合作设计、模型算法讨论等。同时公司技术和规模上不断突破,在电机、驱动与控制系统、芯片、算法、结构、机械手臂甚至核心材料方面已经实现核心技术的全面自主研发。
【案例经验启示】
1.发挥行业学会职能作用,有针对性地促成校企合作,充分各参与主体参与积极性
在为高校、企业搭建展示平台过程中,学会不仅只关注行业龙头企业与名校,也为中小型企业寻找适合的合作科研机构。在双方合作过程中,能够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权衡利益和权利,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纵深发展。
2.企业重视科技创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合理科学应用行业政策
营造企业创新文化。鼓励员工超越常规去思考,积极提出创造性想法,建立容错机制和考虑岗位对象、岗位价值系数、企业业绩考核等因素的激励评价模型。
积极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一方面注重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有效借助企业外部科研力量,解决企业创新发展难题。
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力量,打造“共赢”合作制。在与科研单位合作过程中,企业鼓励大学生参与项目模块、项目集成等不同级别的工程实践。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员工和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技术转化的全过程,以购买或者合作的方式获得外观设计、软件著作、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科研成果。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之间构建联动反馈机制,快速推进研发、资产管理生产者服务各模块协同。
合理科学应用行业政策。对于中小型企业,从政策层面寻求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帮助,必要时借助专业团队从人员配备、材料准备、政策追踪等各方面给予指导,全面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承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案例撰稿人:陈景霞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技术已渗透各行各业,并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源泉实现结构调整和优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深度融合、共荣共促才能摆脱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积极响应“科创中国”工作要求,构建“3+1”模式助力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案例内容】
一、案例背景
为响应“科创中国”活动号召,扎实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学会(以下简称“学会”)通过成立专业科技服务团、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举办人工智能领域各类竞赛等,助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 +”“机器人 +”,积极推动广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实践、提高团队协作水平、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具体地,学会构建了“3+1”的全面助力模式,即 3 个平台(竞赛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科创平台)和 1 个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如图 1 所示。
“北京森汉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循序渐进式地合作,就是上述“3+1”模式的典型案例。自 2019 年开始,双方展开一系列合作,合作初期主要是“购买产品 + 提供技术支持”的形式,后期发展成“资源共享、项目共申、技术共研、成果共享”深度合作的方式。合作的内容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在不断延伸,合作的双方均从中获益。
二、“3+1”助力模式
2020 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政策出台之后,人工智能学会为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机制”、落实“3+1”产学研助力模式,构建了如图 2 所示的共享共建实体运行机制。其中,共建的平台指竞赛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科创平台。
(一)竞赛平台
竞赛平台也可以看作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初识地”。森汉公司与联大师生就是相识于“第二十一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彼时学生的机器人创意舞蹈作品和家庭服务机器人作品均吸引了公司创意总监。自 2019 年开始,双方就开展了不同层面、循序渐进的合作,最终形成了如图 3 所示的竞赛合作机制。竞赛平台共建过程中,学会为合作双方提供了各自展示技术的平台,高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企业部分内部问题得到解决、改善了经济效益。学生在备赛训练、团队合作、梯队建设等过程中,锻炼了做事的专注度、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良好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对新知识新能力的求知态度和学习能力。这些品质均与企业用人的要求相吻合,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二)创新实践平台
在人工智能学会的引领和支持下,森汉公司与联大应用科技学院电子系开展了“跨界一体式”深度合作,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高校育人模式为参考的创新实践平台。利用实践平台提供的线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线下企业与学校的实训装置资源,以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为学习主导,学生或员工为学习主体,将在线学习与现场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实施过程如图 4 所示。
(三)科创平台
前两个平台的搭建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基础应用问题与高校学生基本能力培养问题,科创平台的共建是校企双方在技术层面更纵深地合作,旨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水平。2021 年 8 月,在人工智能学会专家的牵线与见证下,双方构建了科创平台, 参与者主要包括企业高级工程师、高校骨干教师、研究生以及智能学会机器人专家,如图 5 所示。平台汇聚前沿技术和产业资源,联合政校企,搭建开源、开放、互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深度聚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和人工智能生态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范式变革、赋能场景应用。在人工智能基础和编程知识的支持下,鼓励学生研发基于国产人工智能软硬件体系的人工智能算子库和应用场景模型,架构支持跨学校、跨学科的人工智能科教创新社区,开源开放案例、算法、模型、数据和应用场景等。
(四)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森汉公司作为国内首个机器人消费品牌,能够突破困境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以及机器人相关配套设备的领头羊,且近年来一直处于盈利的状态,主要归功于企业重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首要战略、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企业在明确其建设的共有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从立足区域创新发展、健全运行机制、转换治理范式、建立服务供给模式及搭建共享网络等制度举措上系统推进。作为与高校合作密切的企业,森汉除了依靠自己员工潜心研究算法、硬件技术之外,还需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输入,另外也会挖掘有潜力的在校大学生,鼓励其进行知识和技术应用创新。企业自主核心技术的产生和扩散主要采用如图 6 所示的路径。
【案例成效】
自 2019 年森汉公司与应用科技学院电子系、智能技术应用研究所合作以来,各平台直接参与培养的学生共计 930 人以上,其中 600 余人已顺利毕业,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100 余人从事首都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工作,目前各单位反馈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同时,合作共建平台已经产生明显的辐射作用,带动学院其他系部共计 2000 余名师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实践水平明显提高,科研成果明显增加。
采用类似方式,森汉公司还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各大高校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合作,包括产品应用与反馈、合作竞赛、构建实践平台等,架构合作设计、模型算法讨论等。同时公司技术和规模上不断突破,在电机、驱动与控制系统、芯片、算法、结构、机械手臂甚至核心材料方面已经实现核心技术的全面自主研发。
【案例经验启示】
1.发挥行业学会职能作用,有针对性地促成校企合作,充分各参与主体参与积极性
在为高校、企业搭建展示平台过程中,学会不仅只关注行业龙头企业与名校,也为中小型企业寻找适合的合作科研机构。在双方合作过程中,能够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权衡利益和权利,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纵深发展。
2.企业重视科技创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合理科学应用行业政策
营造企业创新文化。鼓励员工超越常规去思考,积极提出创造性想法,建立容错机制和考虑岗位对象、岗位价值系数、企业业绩考核等因素的激励评价模型。
积极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一方面注重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有效借助企业外部科研力量,解决企业创新发展难题。
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力量,打造“共赢”合作制。在与科研单位合作过程中,企业鼓励大学生参与项目模块、项目集成等不同级别的工程实践。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员工和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技术转化的全过程,以购买或者合作的方式获得外观设计、软件著作、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科研成果。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之间构建联动反馈机制,快速推进研发、资产管理生产者服务各模块协同。
合理科学应用行业政策。对于中小型企业,从政策层面寻求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帮助,必要时借助专业团队从人员配备、材料准备、政策追踪等各方面给予指导,全面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承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案例撰稿人:陈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