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学会动态 > 正文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团体标准助力医疗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5-10-13 14:40 来源: D-26T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近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批准发布《研究型医院评价规范 第2部分:传染病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治疗规范》《生物医学电镜样本超薄切片操作规程》等多项团体标准。截至2025年9月,学会已正式发布团体标准 219项,在研团体标准 330余项,覆盖学会60个分支机构和临床医学重点领域,逐步形成了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格局。

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团体标准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为标准制定和发布提供了有力保障。2025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实现“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卫生健康领域《“十四五”标准化工作规划》将团体标准列为重点任务,促进社会组织制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

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经过六年的持续推进,按照“基础标准、专科标准、专病标准、专项标准、专技标准、专护标准”六大维度,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的团体标准体系。2024年,学会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要求完成团体标准工作综合绩效自评,自评结果91分,成绩位列全国性医学团体组织第一。学会团体标准建设已成为支撑研究型医院建设、人才培养和医学创新转化的重要引擎,为疑难重症诊治和我国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始终坚持推进团体标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脓毒症休克诊断与治疗规范》《结核病病理学诊断》团体标准被河南省、北京市等地方卫健委采纳并推广应用;《复用医疗器械预处理操作规程》的2项指标内容被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控中心纳入《消毒供应质量控制补充指标》;《健康照护服务人员能力要求》《健康教育与促进服务通则》2项团体标准已转化为国家标准;《医疗机构感染性环境控制智慧物联管理》被推荐为国际标准,展示了团体标准建设的中国经验;《儿童肺结核诊断》团体标准被印度相关医疗机构采用,《成人重症肺结核诊断规范》已纳入国内外多中心研究项目,并拟通过与非洲CDC合作在相关国家推广使用,此外,《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等多项标准通过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在标准发布与成果转化的基础上,学会持续推进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具有我国临床医学特色的标准框架。学会自2019年以来每年定期面向行业征集标准提案,秉持对标国际、高点谋划;瞄准前沿,突出创新;着眼实用,突破难点;示范引领,行业带动;程序规范,确保公信的“五个坚持”原则,初步构建了专病研究与诊疗数据集系列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团体标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团体标准申投诉制度》,为标准管理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学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标准研究、评估方法创新和国际化应用等方面携手推进,提升了学会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与国际影响力。

在实践应用方面,学会依托各专委会开展标准达标单位试点评估。部分团体标准通过试点评估和推广应用,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引领效应,为相关领域发展注入新动力。其中,《冲击波治疗中心建设规范》《过敏专科建设规范》《过敏门诊建设规范》等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标准达标单位”试点评估工作,不仅有力推动了相关学科和专科建设的规范化进程,也为成果转化和临床推广提供了新模式。同时,学会发布《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T/CRHA 023—2023)》,为医院建设提供方向支撑、要素配置和路径指南,推动资源合理投向与协同组织重构。

在人才能力建设方面,学会共举办5期“医学团体标准编制培训班”,线上累计培训约8000人次,线下培训约1200人次。通过系统化培训,不仅显著提升了标准化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也更新了理念、拓宽了视野,为研究型医院标准化工作注入了持续动力。

未来,学会将把2025年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紧密对接《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卫生健康领域“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升团体标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国际化水平。重点做好完善体系建设、强化成果转化、深化培训赋能、拓展国际合作、提升综合效能五方面工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学团体标准体系,推动更多优质成果纳入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持续深化标准与研究型医院建设联动机制,推进诊疗规范、机构建设、岗位能力等重点领域标准落地应用,形成标准引领与成果转化良性循环;开展标准编制和宣贯培训,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增强培训实效,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精通标准化的骨干力量;推动更多标准“走出去”,不断提升学会在医学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以绩效评价为抓手,持续改进工作机制,确保团体标准在医院建设、医学科研、临床诊治、人才培养等环节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供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团体标准助力医疗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批准发布《研究型医院评价规范 第2部分:传染病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治疗规范》《生物医学电镜样本超薄切片操作规程》等多项团体标准。截至2025年9月,学会已正式发布团体标准 219项,在研团体标准 330余项,覆盖学会60个分支机构和临床医学重点领域,逐步形成了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格局。

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团体标准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为标准制定和发布提供了有力保障。2025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实现“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卫生健康领域《“十四五”标准化工作规划》将团体标准列为重点任务,促进社会组织制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

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经过六年的持续推进,按照“基础标准、专科标准、专病标准、专项标准、专技标准、专护标准”六大维度,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的团体标准体系。2024年,学会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要求完成团体标准工作综合绩效自评,自评结果91分,成绩位列全国性医学团体组织第一。学会团体标准建设已成为支撑研究型医院建设、人才培养和医学创新转化的重要引擎,为疑难重症诊治和我国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始终坚持推进团体标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脓毒症休克诊断与治疗规范》《结核病病理学诊断》团体标准被河南省、北京市等地方卫健委采纳并推广应用;《复用医疗器械预处理操作规程》的2项指标内容被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控中心纳入《消毒供应质量控制补充指标》;《健康照护服务人员能力要求》《健康教育与促进服务通则》2项团体标准已转化为国家标准;《医疗机构感染性环境控制智慧物联管理》被推荐为国际标准,展示了团体标准建设的中国经验;《儿童肺结核诊断》团体标准被印度相关医疗机构采用,《成人重症肺结核诊断规范》已纳入国内外多中心研究项目,并拟通过与非洲CDC合作在相关国家推广使用,此外,《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等多项标准通过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在标准发布与成果转化的基础上,学会持续推进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具有我国临床医学特色的标准框架。学会自2019年以来每年定期面向行业征集标准提案,秉持对标国际、高点谋划;瞄准前沿,突出创新;着眼实用,突破难点;示范引领,行业带动;程序规范,确保公信的“五个坚持”原则,初步构建了专病研究与诊疗数据集系列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团体标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团体标准申投诉制度》,为标准管理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学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标准研究、评估方法创新和国际化应用等方面携手推进,提升了学会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与国际影响力。

在实践应用方面,学会依托各专委会开展标准达标单位试点评估。部分团体标准通过试点评估和推广应用,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引领效应,为相关领域发展注入新动力。其中,《冲击波治疗中心建设规范》《过敏专科建设规范》《过敏门诊建设规范》等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标准达标单位”试点评估工作,不仅有力推动了相关学科和专科建设的规范化进程,也为成果转化和临床推广提供了新模式。同时,学会发布《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T/CRHA 023—2023)》,为医院建设提供方向支撑、要素配置和路径指南,推动资源合理投向与协同组织重构。

在人才能力建设方面,学会共举办5期“医学团体标准编制培训班”,线上累计培训约8000人次,线下培训约1200人次。通过系统化培训,不仅显著提升了标准化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也更新了理念、拓宽了视野,为研究型医院标准化工作注入了持续动力。

未来,学会将把2025年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紧密对接《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卫生健康领域“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升团体标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国际化水平。重点做好完善体系建设、强化成果转化、深化培训赋能、拓展国际合作、提升综合效能五方面工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学团体标准体系,推动更多优质成果纳入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持续深化标准与研究型医院建设联动机制,推进诊疗规范、机构建设、岗位能力等重点领域标准落地应用,形成标准引领与成果转化良性循环;开展标准编制和宣贯培训,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增强培训实效,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精通标准化的骨干力量;推动更多标准“走出去”,不断提升学会在医学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以绩效评价为抓手,持续改进工作机制,确保团体标准在医院建设、医学科研、临床诊治、人才培养等环节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供稿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团体标准助力医疗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10-13 14:40

近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批准发布《研究型医院评价规范 第2部分:传染病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治疗规范》《生物医学电镜样本超薄切片操作规程》等多项团体标准。截至2025年9月,学会已正式发布团体标准 219项,在研团体标准 330余项,覆盖学会60个分支机构和临床医学重点领域,逐步形成了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格局。

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团体标准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为标准制定和发布提供了有力保障。2025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实现“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卫生健康领域《“十四五”标准化工作规划》将团体标准列为重点任务,促进社会组织制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

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经过六年的持续推进,按照“基础标准、专科标准、专病标准、专项标准、专技标准、专护标准”六大维度,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的团体标准体系。2024年,学会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要求完成团体标准工作综合绩效自评,自评结果91分,成绩位列全国性医学团体组织第一。学会团体标准建设已成为支撑研究型医院建设、人才培养和医学创新转化的重要引擎,为疑难重症诊治和我国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始终坚持推进团体标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脓毒症休克诊断与治疗规范》《结核病病理学诊断》团体标准被河南省、北京市等地方卫健委采纳并推广应用;《复用医疗器械预处理操作规程》的2项指标内容被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控中心纳入《消毒供应质量控制补充指标》;《健康照护服务人员能力要求》《健康教育与促进服务通则》2项团体标准已转化为国家标准;《医疗机构感染性环境控制智慧物联管理》被推荐为国际标准,展示了团体标准建设的中国经验;《儿童肺结核诊断》团体标准被印度相关医疗机构采用,《成人重症肺结核诊断规范》已纳入国内外多中心研究项目,并拟通过与非洲CDC合作在相关国家推广使用,此外,《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等多项标准通过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在标准发布与成果转化的基础上,学会持续推进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具有我国临床医学特色的标准框架。学会自2019年以来每年定期面向行业征集标准提案,秉持对标国际、高点谋划;瞄准前沿,突出创新;着眼实用,突破难点;示范引领,行业带动;程序规范,确保公信的“五个坚持”原则,初步构建了专病研究与诊疗数据集系列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团体标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团体标准申投诉制度》,为标准管理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学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标准研究、评估方法创新和国际化应用等方面携手推进,提升了学会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与国际影响力。

在实践应用方面,学会依托各专委会开展标准达标单位试点评估。部分团体标准通过试点评估和推广应用,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引领效应,为相关领域发展注入新动力。其中,《冲击波治疗中心建设规范》《过敏专科建设规范》《过敏门诊建设规范》等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标准达标单位”试点评估工作,不仅有力推动了相关学科和专科建设的规范化进程,也为成果转化和临床推广提供了新模式。同时,学会发布《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T/CRHA 023—2023)》,为医院建设提供方向支撑、要素配置和路径指南,推动资源合理投向与协同组织重构。

在人才能力建设方面,学会共举办5期“医学团体标准编制培训班”,线上累计培训约8000人次,线下培训约1200人次。通过系统化培训,不仅显著提升了标准化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也更新了理念、拓宽了视野,为研究型医院标准化工作注入了持续动力。

未来,学会将把2025年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紧密对接《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卫生健康领域“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升团体标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国际化水平。重点做好完善体系建设、强化成果转化、深化培训赋能、拓展国际合作、提升综合效能五方面工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学团体标准体系,推动更多优质成果纳入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持续深化标准与研究型医院建设联动机制,推进诊疗规范、机构建设、岗位能力等重点领域标准落地应用,形成标准引领与成果转化良性循环;开展标准编制和宣贯培训,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增强培训实效,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精通标准化的骨干力量;推动更多标准“走出去”,不断提升学会在医学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以绩效评价为抓手,持续改进工作机制,确保团体标准在医院建设、医学科研、临床诊治、人才培养等环节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