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025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评价报告》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负责发布,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柳卸林担任课题报告组组长,来自高院及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一线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柳卸林对《评价报告》核心内容进行介绍。他指出,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基于2023年的统计数据,呈现以下新的特点:一是整体创新格局趋于稳定,部分追赶省份进步明显;二是领先格局基本稳定,2025年区域创新能力得分依然呈现明显的梯队性;三是追赶地区的差异性和排名波动依然较大,部分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四是不同省份创新实力、创新潜力和创新效率差异较大,大省大市在创新实力方面依然占据优势;五是科技指标增长明显,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
数十位来自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地方科技系统的代表发言,围绕区域创新发展展开探讨。代表们不仅聚焦区域创新现状,还就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企业创新转型、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向提出建议,强调需推进多领域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科学技术厅负责人还介绍了本省在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实践与规划。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供稿
9月27日,《2025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评价报告》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负责发布,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柳卸林担任课题报告组组长,来自高院及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一线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柳卸林对《评价报告》核心内容进行介绍。他指出,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基于2023年的统计数据,呈现以下新的特点:一是整体创新格局趋于稳定,部分追赶省份进步明显;二是领先格局基本稳定,2025年区域创新能力得分依然呈现明显的梯队性;三是追赶地区的差异性和排名波动依然较大,部分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四是不同省份创新实力、创新潜力和创新效率差异较大,大省大市在创新实力方面依然占据优势;五是科技指标增长明显,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
数十位来自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地方科技系统的代表发言,围绕区域创新发展展开探讨。代表们不仅聚焦区域创新现状,还就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企业创新转型、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向提出建议,强调需推进多领域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科学技术厅负责人还介绍了本省在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实践与规划。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