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创 > 服务学会产学能力提升 > 正文

“四链一体化”服务纺织产业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 2023-06-20 14:12 来源: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引言】

以学会和“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联合“科创中国”高技术纤维与现代纺织科技服务团郑来久教授团队合作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和产业化落地为例,分析在“科创中国”的大背景下创新发展,构建“四链一体化”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整体要求。

【案例内容】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科技供给与要求的空间错配在中国纺织制造业非常典型。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2020年数据,从行政区域上统计,市(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113 个,镇级集群 103 个,分布在全国的 21 个省市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其中浙江 44 个、江苏 43 个、广东 29 个,山东 26 个、福建 15 个。曾隶属原纺织工业部 (1993 年后改为中国纺织总会 ) 的高校有八所,亦被业界称为“八大纺院”,1988 年随着政府机构的调整分别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并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更名。今天这些学校的名字分别是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原工学院。除苏州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位于江苏和浙江两大集群聚集地,其他均与产业集群空间距离遥远。

科技资源距离上的遥远客观阻碍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形成,导致东部地区在向产业链高端爬升、亟须技术升级的时候,面临科技资源匮乏、技术供给不足的困境。加上传统体制内的科研机构存在着体制机制问题,难以跨区域关注到市场需求,而体制外的科研机构往往更多地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这就形成了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脱节和技术转移转化通道不通畅,造成了科技与经济融合效率不高的问题。构建一个服务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四链一体化”创新生态,是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创新和生产导向,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关键问题。

二、具体案例

(一) 产业研究院的成立

2017 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福建泉州成立了一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实体新型研发机构——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的注册资金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捐赠,石狮市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一定比例的建设和补贴经费,用于办公场地、人员配置、项目研究等费用支出,每年对研究院进行考核后拨付补贴经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作为发起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理事长/ 院长负责制,理事长由学会领导担任。理事会制定平台发展方针、政策和规章,指导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理事会接受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和当地政府的双重监督。主持产业研究院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院长由理事会聘任,组织实施年度业务活动。研究院定期向学会报告财务状况。

(二) 研究课题的选择

虽然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得到了政府经费的支持,但每年 200 万的经费对于投入大的科研项目来说远远不够。如何选择科研课题对于研究院来说尤其重要。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必须是区域共性关键技术或突破性技术才能在短期内与市场需求对接。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纺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关系着产业安全的基础与根基 , 决定着产业发展的底蕴和后劲。纺织行业中的印染环节一直以来因为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环境等隐患受到泉州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因此,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被定位为产业研究院的重点课题之一。

(三)学会会员郑来久

大连工业大学教授郑来久教授针对纺织印染行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环境等隐患,带领团队长年攻关,开发出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该技术的多项核心技术均是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水介质染色相比,技术路线全过程无水消耗,无须漂洗和烘干,为纺织印染清洁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整体技术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 4 件、中国发明专利 40 余件,形成了涵盖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工艺技术、装备研制、染料制备及应用的系列专利群。牵头制定了国内超临界二氧化碳首个团体标准《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工艺装备技术规范》。

(四)科技服务团到泉州

2020 年 3 月,中国科协所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牵头成立高技术纤维与现代纺织科技服务团,郑来久教授团队应邀加入。2021 年,科技服务团来到“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泉州, 通过产业研究院的长期企业调研积累和科技服务团深入一线的考察意外发现,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技术可能会使传统纺织辅料水介质染色高污染和高能耗“卡脖子”难题得到解决。

(五)技术落地的难题

专家团队发现从超临界 CO2 染色机理上解释,这条路走得通。但郑来久教授团队之前的研究针对的都是纺织面料,团队、设备小样机都在大连,除了距离远,因为产品不同还需要小样机的重新设计和装配,也需要投入经费,而大多数的服装辅料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 本来在研发上的投入就不大,在没看见技术成果的小试样品之前,开始对这项新技术心存怀疑。这些都为这项技术的落地带来了困难。

(六)利用平台引进人才

面对困境,学会和产业研究院调集各方资源,首先联合郑来久教授团队申请了福建省第七批“百人计划”支持,研究院与大连工业大学合作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和推广项目。该项目获批后,郑教授团队获得了 300 万的项目支持经费。这笔经费由郑教授团队和产业研究院共同分配,利用这笔经费和产业研究院的自有条件,组建了绿色环保实验室,重新设计和装配了一条适合服装辅料研发的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小样生产线, 郑教授团队联合研究院团队投入到为期一年的系统研究和技术验证工作。

(七)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 年 7 月 28 日,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与大连工业大学所完成的“纺织辅料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认定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满足聚酯鞋材、纱线、织物、织带、纽扣等多品种纺织辅料染色需求,并解决了纺织辅料染色工艺中水污染问题,未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八)成果转化与落地

鉴定结束后,信泰集团等多家纺织企业看到了产品小样,纷纷与研究院取得联络表明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制定了结合各自产品开发领域的技术合作,希望研究院能够结合该技术成果给出相应的产业方案。与此同时,学会通过“科创中国”科技成果展、全国纺织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等积极推进该项技术行业更广泛的转化与落地。

(九)成果向价值链转化

某知名运动品牌在了解到产业研究院的该项技术后,与研究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希望能够验证该突破性技术在品牌新产品开发中的可行性。该企业为链主企业,它对该项技术的使用,将带动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生态构建,更为重要的是将加速消费端产品的上市,让这项环保低碳技术服务于人民生活。目前,验证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当中。这将是该项成果向价值链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创新闭环。

三、经验启示

产学研各主体形成的创新生态中具有多个链条,“四链一体化”模型是以创新链为核心链条,产业链为创新链形成的基础,提供创新链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价值链和服务链是支持链条,共同构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整体要求。科技中介服务链贯穿于创新链全部环节,从创意源头到产业化和技术扩散终端,基于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提供的各种信息、咨询、融资、人才、孵化、市场等各种特色服务,是“四链”成功“合一”的“黏合剂”。

学会依托产业研究院的服务工作保证了产业链的需求被准确解读给创新端,形成了以市场为需求的创新,通过“合同科研”的方式,企业享受到了学会会员支撑的雄厚科技资源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服务,通过研究院的多学科合作,直接迅速地得到为其“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和科研成果,确保了创新链的顺畅和高效。

该案例作为学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还在实现价值链的转化中继续探索。也为学会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的深入,产业研究院需要参与到成果在价值链端的产业化时,民办非企业的性质受到了限制,在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成果孵化上遇到了困难,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机制来突破。

科技社团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强化服务链的模式之一,充分发挥了“黏合剂”作用,让基础领域的理论设计和研究配合好应用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创新,促进市场需求与科研结合、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结合、应用需求和基础理论结合、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研发探索结合,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四位一体”创新生态的健康发展,在“科创中国”的大背景下是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案例撰稿人:李娟

“四链一体化”服务纺织产业成果转化


【引言】

以学会和“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联合“科创中国”高技术纤维与现代纺织科技服务团郑来久教授团队合作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和产业化落地为例,分析在“科创中国”的大背景下创新发展,构建“四链一体化”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整体要求。

【案例内容】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科技供给与要求的空间错配在中国纺织制造业非常典型。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2020年数据,从行政区域上统计,市(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113 个,镇级集群 103 个,分布在全国的 21 个省市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其中浙江 44 个、江苏 43 个、广东 29 个,山东 26 个、福建 15 个。曾隶属原纺织工业部 (1993 年后改为中国纺织总会 ) 的高校有八所,亦被业界称为“八大纺院”,1988 年随着政府机构的调整分别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并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更名。今天这些学校的名字分别是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原工学院。除苏州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位于江苏和浙江两大集群聚集地,其他均与产业集群空间距离遥远。

科技资源距离上的遥远客观阻碍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形成,导致东部地区在向产业链高端爬升、亟须技术升级的时候,面临科技资源匮乏、技术供给不足的困境。加上传统体制内的科研机构存在着体制机制问题,难以跨区域关注到市场需求,而体制外的科研机构往往更多地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这就形成了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脱节和技术转移转化通道不通畅,造成了科技与经济融合效率不高的问题。构建一个服务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四链一体化”创新生态,是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创新和生产导向,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关键问题。

二、具体案例

(一) 产业研究院的成立

2017 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福建泉州成立了一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实体新型研发机构——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的注册资金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捐赠,石狮市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一定比例的建设和补贴经费,用于办公场地、人员配置、项目研究等费用支出,每年对研究院进行考核后拨付补贴经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作为发起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理事长/ 院长负责制,理事长由学会领导担任。理事会制定平台发展方针、政策和规章,指导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理事会接受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和当地政府的双重监督。主持产业研究院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院长由理事会聘任,组织实施年度业务活动。研究院定期向学会报告财务状况。

(二) 研究课题的选择

虽然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得到了政府经费的支持,但每年 200 万的经费对于投入大的科研项目来说远远不够。如何选择科研课题对于研究院来说尤其重要。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必须是区域共性关键技术或突破性技术才能在短期内与市场需求对接。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纺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关系着产业安全的基础与根基 , 决定着产业发展的底蕴和后劲。纺织行业中的印染环节一直以来因为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环境等隐患受到泉州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因此,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被定位为产业研究院的重点课题之一。

(三)学会会员郑来久

大连工业大学教授郑来久教授针对纺织印染行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环境等隐患,带领团队长年攻关,开发出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该技术的多项核心技术均是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水介质染色相比,技术路线全过程无水消耗,无须漂洗和烘干,为纺织印染清洁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整体技术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 4 件、中国发明专利 40 余件,形成了涵盖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工艺技术、装备研制、染料制备及应用的系列专利群。牵头制定了国内超临界二氧化碳首个团体标准《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工艺装备技术规范》。

(四)科技服务团到泉州

2020 年 3 月,中国科协所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牵头成立高技术纤维与现代纺织科技服务团,郑来久教授团队应邀加入。2021 年,科技服务团来到“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泉州, 通过产业研究院的长期企业调研积累和科技服务团深入一线的考察意外发现,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技术可能会使传统纺织辅料水介质染色高污染和高能耗“卡脖子”难题得到解决。

(五)技术落地的难题

专家团队发现从超临界 CO2 染色机理上解释,这条路走得通。但郑来久教授团队之前的研究针对的都是纺织面料,团队、设备小样机都在大连,除了距离远,因为产品不同还需要小样机的重新设计和装配,也需要投入经费,而大多数的服装辅料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 本来在研发上的投入就不大,在没看见技术成果的小试样品之前,开始对这项新技术心存怀疑。这些都为这项技术的落地带来了困难。

(六)利用平台引进人才

面对困境,学会和产业研究院调集各方资源,首先联合郑来久教授团队申请了福建省第七批“百人计划”支持,研究院与大连工业大学合作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和推广项目。该项目获批后,郑教授团队获得了 300 万的项目支持经费。这笔经费由郑教授团队和产业研究院共同分配,利用这笔经费和产业研究院的自有条件,组建了绿色环保实验室,重新设计和装配了一条适合服装辅料研发的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小样生产线, 郑教授团队联合研究院团队投入到为期一年的系统研究和技术验证工作。

(七)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 年 7 月 28 日,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与大连工业大学所完成的“纺织辅料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认定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满足聚酯鞋材、纱线、织物、织带、纽扣等多品种纺织辅料染色需求,并解决了纺织辅料染色工艺中水污染问题,未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八)成果转化与落地

鉴定结束后,信泰集团等多家纺织企业看到了产品小样,纷纷与研究院取得联络表明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制定了结合各自产品开发领域的技术合作,希望研究院能够结合该技术成果给出相应的产业方案。与此同时,学会通过“科创中国”科技成果展、全国纺织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等积极推进该项技术行业更广泛的转化与落地。

(九)成果向价值链转化

某知名运动品牌在了解到产业研究院的该项技术后,与研究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希望能够验证该突破性技术在品牌新产品开发中的可行性。该企业为链主企业,它对该项技术的使用,将带动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生态构建,更为重要的是将加速消费端产品的上市,让这项环保低碳技术服务于人民生活。目前,验证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当中。这将是该项成果向价值链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创新闭环。

三、经验启示

产学研各主体形成的创新生态中具有多个链条,“四链一体化”模型是以创新链为核心链条,产业链为创新链形成的基础,提供创新链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价值链和服务链是支持链条,共同构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整体要求。科技中介服务链贯穿于创新链全部环节,从创意源头到产业化和技术扩散终端,基于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提供的各种信息、咨询、融资、人才、孵化、市场等各种特色服务,是“四链”成功“合一”的“黏合剂”。

学会依托产业研究院的服务工作保证了产业链的需求被准确解读给创新端,形成了以市场为需求的创新,通过“合同科研”的方式,企业享受到了学会会员支撑的雄厚科技资源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服务,通过研究院的多学科合作,直接迅速地得到为其“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和科研成果,确保了创新链的顺畅和高效。

该案例作为学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还在实现价值链的转化中继续探索。也为学会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的深入,产业研究院需要参与到成果在价值链端的产业化时,民办非企业的性质受到了限制,在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成果孵化上遇到了困难,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机制来突破。

科技社团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强化服务链的模式之一,充分发挥了“黏合剂”作用,让基础领域的理论设计和研究配合好应用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创新,促进市场需求与科研结合、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结合、应用需求和基础理论结合、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研发探索结合,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四位一体”创新生态的健康发展,在“科创中国”的大背景下是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案例撰稿人:李娟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四链一体化”服务纺织产业成果转化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6-20 14:12

【引言】

以学会和“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联合“科创中国”高技术纤维与现代纺织科技服务团郑来久教授团队合作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和产业化落地为例,分析在“科创中国”的大背景下创新发展,构建“四链一体化”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整体要求。

【案例内容】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科技供给与要求的空间错配在中国纺织制造业非常典型。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2020年数据,从行政区域上统计,市(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113 个,镇级集群 103 个,分布在全国的 21 个省市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其中浙江 44 个、江苏 43 个、广东 29 个,山东 26 个、福建 15 个。曾隶属原纺织工业部 (1993 年后改为中国纺织总会 ) 的高校有八所,亦被业界称为“八大纺院”,1988 年随着政府机构的调整分别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并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更名。今天这些学校的名字分别是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原工学院。除苏州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位于江苏和浙江两大集群聚集地,其他均与产业集群空间距离遥远。

科技资源距离上的遥远客观阻碍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形成,导致东部地区在向产业链高端爬升、亟须技术升级的时候,面临科技资源匮乏、技术供给不足的困境。加上传统体制内的科研机构存在着体制机制问题,难以跨区域关注到市场需求,而体制外的科研机构往往更多地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这就形成了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脱节和技术转移转化通道不通畅,造成了科技与经济融合效率不高的问题。构建一个服务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四链一体化”创新生态,是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创新和生产导向,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关键问题。

二、具体案例

(一) 产业研究院的成立

2017 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福建泉州成立了一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实体新型研发机构——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的注册资金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捐赠,石狮市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一定比例的建设和补贴经费,用于办公场地、人员配置、项目研究等费用支出,每年对研究院进行考核后拨付补贴经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作为发起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理事长/ 院长负责制,理事长由学会领导担任。理事会制定平台发展方针、政策和规章,指导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理事会接受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和当地政府的双重监督。主持产业研究院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院长由理事会聘任,组织实施年度业务活动。研究院定期向学会报告财务状况。

(二) 研究课题的选择

虽然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得到了政府经费的支持,但每年 200 万的经费对于投入大的科研项目来说远远不够。如何选择科研课题对于研究院来说尤其重要。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必须是区域共性关键技术或突破性技术才能在短期内与市场需求对接。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纺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关系着产业安全的基础与根基 , 决定着产业发展的底蕴和后劲。纺织行业中的印染环节一直以来因为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环境等隐患受到泉州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因此,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被定位为产业研究院的重点课题之一。

(三)学会会员郑来久

大连工业大学教授郑来久教授针对纺织印染行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环境等隐患,带领团队长年攻关,开发出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该技术的多项核心技术均是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水介质染色相比,技术路线全过程无水消耗,无须漂洗和烘干,为纺织印染清洁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整体技术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 4 件、中国发明专利 40 余件,形成了涵盖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工艺技术、装备研制、染料制备及应用的系列专利群。牵头制定了国内超临界二氧化碳首个团体标准《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工艺装备技术规范》。

(四)科技服务团到泉州

2020 年 3 月,中国科协所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牵头成立高技术纤维与现代纺织科技服务团,郑来久教授团队应邀加入。2021 年,科技服务团来到“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泉州, 通过产业研究院的长期企业调研积累和科技服务团深入一线的考察意外发现,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技术可能会使传统纺织辅料水介质染色高污染和高能耗“卡脖子”难题得到解决。

(五)技术落地的难题

专家团队发现从超临界 CO2 染色机理上解释,这条路走得通。但郑来久教授团队之前的研究针对的都是纺织面料,团队、设备小样机都在大连,除了距离远,因为产品不同还需要小样机的重新设计和装配,也需要投入经费,而大多数的服装辅料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 本来在研发上的投入就不大,在没看见技术成果的小试样品之前,开始对这项新技术心存怀疑。这些都为这项技术的落地带来了困难。

(六)利用平台引进人才

面对困境,学会和产业研究院调集各方资源,首先联合郑来久教授团队申请了福建省第七批“百人计划”支持,研究院与大连工业大学合作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和推广项目。该项目获批后,郑教授团队获得了 300 万的项目支持经费。这笔经费由郑教授团队和产业研究院共同分配,利用这笔经费和产业研究院的自有条件,组建了绿色环保实验室,重新设计和装配了一条适合服装辅料研发的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小样生产线, 郑教授团队联合研究院团队投入到为期一年的系统研究和技术验证工作。

(七)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 年 7 月 28 日,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与大连工业大学所完成的“纺织辅料超临界CO2 无水染色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认定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满足聚酯鞋材、纱线、织物、织带、纽扣等多品种纺织辅料染色需求,并解决了纺织辅料染色工艺中水污染问题,未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八)成果转化与落地

鉴定结束后,信泰集团等多家纺织企业看到了产品小样,纷纷与研究院取得联络表明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制定了结合各自产品开发领域的技术合作,希望研究院能够结合该技术成果给出相应的产业方案。与此同时,学会通过“科创中国”科技成果展、全国纺织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等积极推进该项技术行业更广泛的转化与落地。

(九)成果向价值链转化

某知名运动品牌在了解到产业研究院的该项技术后,与研究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希望能够验证该突破性技术在品牌新产品开发中的可行性。该企业为链主企业,它对该项技术的使用,将带动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生态构建,更为重要的是将加速消费端产品的上市,让这项环保低碳技术服务于人民生活。目前,验证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当中。这将是该项成果向价值链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创新闭环。

三、经验启示

产学研各主体形成的创新生态中具有多个链条,“四链一体化”模型是以创新链为核心链条,产业链为创新链形成的基础,提供创新链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价值链和服务链是支持链条,共同构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整体要求。科技中介服务链贯穿于创新链全部环节,从创意源头到产业化和技术扩散终端,基于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提供的各种信息、咨询、融资、人才、孵化、市场等各种特色服务,是“四链”成功“合一”的“黏合剂”。

学会依托产业研究院的服务工作保证了产业链的需求被准确解读给创新端,形成了以市场为需求的创新,通过“合同科研”的方式,企业享受到了学会会员支撑的雄厚科技资源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服务,通过研究院的多学科合作,直接迅速地得到为其“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和科研成果,确保了创新链的顺畅和高效。

该案例作为学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还在实现价值链的转化中继续探索。也为学会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的深入,产业研究院需要参与到成果在价值链端的产业化时,民办非企业的性质受到了限制,在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成果孵化上遇到了困难,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机制来突破。

科技社团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强化服务链的模式之一,充分发挥了“黏合剂”作用,让基础领域的理论设计和研究配合好应用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创新,促进市场需求与科研结合、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结合、应用需求和基础理论结合、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研发探索结合,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四位一体”创新生态的健康发展,在“科创中国”的大背景下是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案例撰稿人:李娟